技术文章
  • 浅谈电火花检测仪应用及须知 浅谈电火花检测仪应用须知电火花检测仪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电火花检测仪广泛使用与工业上,在便利我们生活的同时,**隐患也是需要注意的。电火花检测仪使用注意事项:1、使用前,必须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严格的按照规定使用;操作人员在使用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操作说明,注意设备的规范使用,并防止摔碰以及高温。2、检测;使用之前需要先对仪器进行**检测,以保证设备的质量并可以**使用。3、检测过程;在检测时,需
    发布时间:2015-05-12 08:31 点击次数:495 次
  • 超声波测厚仪的使用指南 测厚仪示值的因素:1、工件表面粗糙度过大,造成探头与接触面耦合效果差,反射回波低,甚至无法接收到回波信号。对于表面锈蚀,耦合效果极差的在役设备、管道等可通过砂、磨、挫等方法对表面进行处理,降低粗糙度,同时也可以将氧化物及油漆层去掉,露出金属光泽,使探头与被检物通过耦合剂能达到很好的耦合效果。2、工件曲率半径太小,尤其是小径管测厚时,因常用探头表面为平面,与曲面接触为点接触或线接触,声强透射率低(耦
    发布时间:2015-05-11 08:31 点击次数:491 次
  • 超声波测厚仪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技巧 超声波测厚仪是根据超声波脉冲反射原理来进行厚度测量的,当探头发射的超声波脉冲通过被测物体到达材料分界面时,脉冲被反射回探头,通过**测量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的时间来确定被测材料的厚度。凡能使超声波以一恒定速度在其内部传播的各种材料均可采用此原理测量。按此原理设计的测厚仪可对各种板材和各种加工零件作**测量,也可以对生产设备中各种管道和压力容器进行监测,监测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受腐蚀后的减薄程度。可广泛应
    发布时间:2015-05-11 08:31 点击次数:492 次
  • 无损伤检测设备的定义以及应用特点 什么是无损伤检测设备?无损伤检测设备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其重要性已得到公认。我国在1978年11月成立了**性的无损伤检测学术组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伤检测分会。此外,冶金、电力、石油化工、船舶、宇航、核能等行业还成立了各自的无损伤检测学会或协会;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市成立了省(市)级、地市级无损伤检测学会或协会;东北、华东、西南等区
    发布时间:2015-05-08 08:33 点击次数:589 次
  • 影响无损检测可靠性的因素 无损检测技术在质量保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成为控制产品质量、保证在役设备**运行的重要手段。然而它的重要作用有赖于无损检测方法选择的正确和检测结果是否可靠,从产品质量观点看这是重要的,从纯经济观点讲,为了减少总费用支出,可靠性亦是必要的。近年来,由于产品市场的相互竞争,高质量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少部门和企业逐渐重视加强质量检验系统。对于负责质量检测人员来说,研究
    发布时间:2015-05-08 08:33 点击次数:571 次
  • 推拉力计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更要以质取胜 由于近年来我国的商业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推拉力计,试验机等行业如雨后春笋势头迅猛。由于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价格高低不同,市场也是越做越乱。特别是推拉力计的竞争非常的激烈。 我国工业起步晚,尤其在精密仪器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靠进口国外仪器来满足需要,国家一直提倡“振兴工业,发展技术”,目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摆脱国外对我们的制约,仪器行业关乎国家工业的发展,一直以
    发布时间:2015-05-05 08:33 点击次数:501 次
  • 硬度计测量精度不准的原因 硬度计测量精度不准的原因现将我们在检定中常见的硬度计操作中几种误差及处理方法介绍如下:一、人为误差:1、操作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实践经验较差、操作不当造成,应由熟悉操作硬度计的人员带领下使用;2、加荷过快,持荷时间短,低硬度的零件硬度偏高,而加荷过慢,持荷时间长,硬度偏低,操作时加荷应平整,保持一定加荷时间。二、被测零件影响的因素:1、不同的表面光洁度在洛氏硬度测试时,表现出不同的影响。表面光
    发布时间:2015-05-05 08:33 点击次数:518 次
  • 探伤过程中常见缺陷判断及产生的原因 对于内部缺陷的性质的估判以及缺陷的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大体总结了以下几点: 1、气孔: 单个气孔回波高度低,波形为单缝,较稳定。从各个方向探测,反射波大体相同,但稍一动超声波探伤仪探头就消失,密集气孔会出现一簇反射波,波高随气孔大小而不同,当探头作定点转动时,会出现此起彼落的现象。 产生这类缺陷的原因主要是焊材未按规定温度烘干,焊条药皮变质脱落、焊芯锈蚀,焊丝清理不干净,手工焊时
    发布时间:2015-05-04 08:33 点击次数:519 次
  • 上一页下一页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681号